8月8日,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“形际穿越——在流动与凝固之间 邓少明个展”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。
展览现场
“形际穿越——在流动与凝固之间 邓少明个展”是广东美术馆对当代雕塑创作生态的一次个案式呈现。展览共展出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邓少明创作的32组作品,这些作品以雕塑为基础,融合装置、影像、声音与互动元素,构成了一个多层次、可参与、可体验的空间叙事体系。
展览在策划上注重“交互性”与“生成性”的表达,部分展区设有模型实验平台,观众可在现场进行自由拼装与参与,亲身感受“可变的雕塑”所带来的创造性体验。
展览现场
作品的构造、结构与形态呈现出艺术家对“城市生命系统”“个人生命体验”“文明与自然对抗”等议题的持续思考,进一步拓展了雕塑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可能。本次展览展出至9月21日。
《攀》
展览期间,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邓少明接受南方+记者采访,分享自己对雕塑艺术的思考与收获:
南方+:您曾经在建筑与设计等不同领域跨界,这样的经历如何影响您的创作风格?
邓少明:我学习雕塑之后,整个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。过去是以理性分析为主的,如今则是感性和理性并重。当我习惯这种思考方式后,创作灵感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,也给我建筑设计更大的自由空间。现在我的创作方式都是以感性为起点、以理性为脉络,让创作方向从粗略逐渐具象化,最终形成我的作品。
展览现场
南方+:您这次带来的不少作品都以舞蹈为创作母体,舞蹈对您的艺术带来哪些启发?
邓少明:人体各种动作之中,舞蹈是最为千变万化的,因此形成了丰富的空间感。而空间感是我从事建筑设计关注的核心、形式反而是次要的。在我看来,所谓“空间”就是被实体围绕的部分所产生的,因此也可以视为“实体”与“虚体”之间的关联,虚实之间的转化也成为我最感兴趣的话题,两者有机生长,我的作品也从中不断演变出来。
《举》
南方+:这次展览也运用了不少现代的技术手段,您如何看待科技与您创作的关系?
邓少明:我最早的创作用的是传统的泥稿。现在我用三维软件进行创作已经很多年了。我经常在电脑上运用参数进行推演,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落地生成。这次作品我也是采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、装配,作品之间的组合都体现科技理念。我也将AI和新媒体交互技术带到展厅来,希望通过虚拟技术和现实作品的叠加,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。
南方+记者 杨逸
查配资App,股票配资股,杠杆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